沙門氏菌腸炎症狀

2008062822:23

沙門氏菌是臺灣地區引起細菌性腸炎最主要的病菌。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,可分為兩大類。



第一類是會引起「腸性熱」的「傷寒沙門氏菌」和「副傷寒沙門氏菌」,造成所謂的「傷寒」及「副傷寒」,此二種目前均為法定傳染病,會引起高燒不退、腹痛、肝腫大等症狀。第二類是「非傷寒沙門氏菌」,則以引起腸炎為主,通稱「沙門氏菌腸炎」,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,大部分會解血絲便,臨床以此類較為常見。




沙門氏菌腸炎好發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主要流行季節是夏天,但在臺灣卻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,可能是氣候溫暖,季節變化不明顯之故。五歲以下兒童,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及老人家,體力、抵抗力差者,或因消化性潰瘍而長期吃大量制酸劑的人,是罹病的高危險群。



傳染途徑為經口傳入,主要是吃到汙染的水或食物,如未消毒的牛奶或乳製品、未煮開的水、未煮熟的肉類或蛋等。其他如糞便汙染、使用被汙染的器具等。



沙門氏菌不僅汙染蛋殼而已,它也會侵犯蛋本身,所以,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容易被感染。蒼蠅也是病媒之一,如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沙門氏菌的雞糞,再沾到我們食用的食物上,就可能會致病。除此之外,鮮奶、魚蝦、火腿、小寵物(如小烏龜)等均是主要感染來源。



潛伏期約六至七十二小時,初始症狀會有水便、黏便、腹痛、發燒(70%以上病人會發燒)產生;嚴重者則會出現血便、腹脹、高燒不退、劇烈腹痛、甚至嘔吐。


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糞便呈綠色,有點像綠豆湯狀,且惡臭就像臭掉的雞蛋一樣,由於沙門氏菌主要侵犯遠端的小腸和大腸,腸道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,常有血絲、黏液參雜在糞便當中,所以急性期症狀較一般腸炎嚴重,引發慢性腹瀉和營養不良的機會也比較高。



此外,沙門氏菌腸炎也易引發高燒不退(30%)。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脫水和休克、壞死性腸炎、腸出血,甚至腸破裂穿孔(1~2%)。一旦腸穿孔就必須緊急開刀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



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,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菌血症、敗血症(8%),除此之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,或造成肝膿瘍、肌肉膿瘍、骨髓炎等。通常年紀愈小,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,嬰兒或新生兒得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兒童。



在治療方面,一般而言,患有沙門氏菌腸炎,如果不是免疫有缺損的患者、無毒性症狀、敗血症或其他器官組織的合併症出現,只要補充足夠的水分、矯正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、飲食清淡、給予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即可。



醫師多半主張不要使用抗生素,但是,一旦有這些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時,一定得用抗生素,而且治療時間較長。經過適當治療之後,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,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,這是因為腸道黏膜破壞較嚴重的緣故。



防治上,應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,特別是家裡有飼養家禽、家畜或寵物的,應適當處理糞便或分泌物,並應多洗手,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經熟煮的食物(沙門氏菌一般在攝氏55度以上一小時或60度以上15分鐘即可被殺死),飲用煮沸過的水,勿汲取使用未消毒過的水源,如井水、山泉水。

參考資料 桃園醫院小兒感染科 李倩瑜醫師編制
 
以上紅自部分就是云ㄉ症狀.
 
文章摘自於:沙門氏菌
 
 
**不開回應啦,喜歡ㄉ自己打包帶肥家ㄟ..!!**